幼儿设备、幼教设施、幼儿床、幼儿桌椅
香港“爱心婆婆” 卖房捐200万港币为灾区孩子建起幼儿园
这个东西,是身外物,不是十分要紧的。重要的是每天要开心,要心宽,要会原谅别人,自己才会快乐。看到别人笑,自己也会笑。幼儿园修得很漂亮,看到小孩子玩得很开心,很欣慰。
她的慈悲面
每个月花费不到一两百元,自己的东西都挑便宜的买。但出了门,她就很大方。有次坐三轮车,本来只需要5元车费,她见车夫踩得辛苦,硬要给车夫20元港币,车夫很开心,她更开心。
她的平常心
她每个月资助15位孤寡老人和2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月给200元生活费。但她从来不向外人提起,要不是之前泉州媒体报道,好多人还不知道。
昨日上午,彭州市新兴镇海窝子社区的街坊们,聚在彭白公路旁一栋刚落成的五彩建筑前,迎接一位名叫施建治的特殊客人。眼前这栋一楼一底的“助炎幼儿园”,是地震极重灾区彭州硬件的一所镇辖幼儿园,200万港币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这位82岁的港胞。施女士不是富商,卖掉房产筹资200万捐给灾区,可谓倾其所有。
这么舍得,图个留名?老人超常的义举引出旁人不少揣测。昨天,当满头华发的施建治老人次踏上彭州土地,和即将入学的灾区娃娃们开心玩在一起时,一切猜疑烟消云散:老人不过是心中有大爱。
卖掉房子一举捐出200万港币
2008年底,次听说新兴镇要接受一笔捐助,建设一座幼儿园满足灾区幼儿入学需要的消息时,新兴亚东小学副校长岳田敏先是惊喜,紧跟着是惊愕,“因为我又听说,全部捐款来自一位82岁老太太卖房子的钱。”
200万港币,一位普通的香港老太太,卖房捐赠,消息在灾区迅速传开了。见惯身家过亿富商的捐赠,这位普通老太太的举动反而让灾区百姓意外。
去年9月,福建泉州石狮工作队进场施工,幼儿园一天天建起,有些持怀疑态度的群众才最终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希望能亲眼见见这位陌生老太太,成了海窝子社区街坊们的共同愿望。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昨天,“助炎幼儿园”落成交接仪式在新兴镇举行,施建治老人和9位亲戚一起来到彭州。锣鼓、彩旗、掌声,朴实的灾区群众,用同样朴实的方式向老人表达谢意,幼儿园还没来得及硬化的院坝,挤满了人群。
来到灾区慈眉善目脸上挂笑
这是一位看上去很普通的老太太:清瘦的小个子,一头齐耳银发,透过茶色老花镜,也能清楚地看到老人眼角的细密皱纹。普通的栗色外套、黑色皮鞋,看上去很整洁。老人走路有些慢,但不需要搀扶,语速挺快,思维敏捷。自打看到这栋粉红色幼儿园的那一刻起,老人的脸上便一直挂着笑。
“老人家看起来好慈祥,我总觉得像在哪个电视上见过她?”特地赶来看这位“偶像”的社区居民李显贵,和身边街坊们讨论自己的“新发现”,一位街坊总结:“电视上演慈祥老奶奶的演员,都长这个样。”大家对此说法一致表示赞同。
福建援建前线指挥部、彭州市政府、教育局、新兴镇党委政府都派出
代表出席交接仪式,老人不太能听懂普通话,身边的外甥媳妇施珊珊不时为老人“翻译”。轮到施建治老人发言,老人连连摆手,把施珊珊推到话筒前,自己微笑着退回到亲戚身边。台下响起掌声时,老人会微微弯腰,向台下鞠躬。
9月开学百名灾区娃娃就读
仪式刚结束,一群两三岁的灾区宝宝一拥而上,将老人围在中间。“奶奶好,奶奶好!”这回老人不需要翻译了,慈爱的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走进城堡造型的室,老人家和娃娃们玩开了。她站在滑梯旁边,用手保护着孩子们往下滑,一边用粤语对孩子们说着注意安全。
占地5亩的“助炎幼儿园”,建筑面积909平方米,按三个班规划建
设,能容纳100多个孩子就读。宽敞的教室里放满了电子钢琴、壁挂电视、DVD、电脑和大型玩具,硬件设施在彭州属。除了建园的200万港币,施女士在来彭州之前,又捐出5万元人民币,加上外甥媳妇施珊珊捐出的7万元,用于为幼儿园添置教学设备和娃娃的生活用品。
幼儿园取名“助炎”,“助”和“炎”分别来自施女士生父蔡友助,生母李火炎。偌大的幼儿园,只有位于墙角的“捐建碑记”上,才能找到施建治老人自己的名字。
昨天,施建治老人被聘为幼儿园名誉院长。今年9月,100多个灾区娃娃将正式入园学习。
□面对面
“爱心婆婆”,她的爱心从何处来?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施建治老人做出如此善举?老人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昨日下午,记者在施珊珊女士的帮助下,与老人交流。一颗发自肺腑、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的爱心、善心,通过老人的讲述,逐渐清晰起来。
慷慨
记者:您为什么会有卖掉房产捐给四川灾区的想法呢?
施建治老人:我在香港生活60多年了,有3个子女。大女儿和大儿子在澳大利亚,小儿子在美国德州大学当数学教授,老伴去世后,就我一个人在香港,身边没有亲人,也不想去国外生活,所以2006年回到石狮老家,和亲戚们一起住。
卖房子是早就有的想法。2008年5月,我看到电视新闻里报道四川灾区的样子,当时就哭了。我受不了这个,那天晚上我一直在客厅里走来走去,一晚没睡。我就想把香港的房子卖掉,捐给四川灾区,随便做什么都行。房子有120多平方米,在香港跑马地,地段好,住了40多年,卖了个好价钱。
施建治老人外甥媳妇施珊珊:回石狮后阿姨跟我一起住。就在看到电视的当天晚上,阿姨跟我说想卖房子捐赠。我当时说好啊,因为我认识泉州来彭州援建的陈衍泽先生,一次出差的时候碰到,就跟他提了这事。陈先生联系了彭州,最后建议说建一所幼儿园,阿姨很高兴地同意了。2008年6月就把香港的房子卖掉,捐出200万港币。
淡泊
记者:您不是富商,这样处置财产子女有没有意见?您怎么看待财富?
施建治老人:我的子女都很懂事,在征求他们意见时,他们都说可以啊。子女们不要遗产,说我当然能支配那笔钱。今天大儿子和外国媳妇,是从澳大利亚飞回来跟我到彭州的,侄儿是从菲律宾飞回来的,家人都很支持我。
钱这个东西,是身外物,不是十分要紧的。重要的是每天要开心,要心宽,要会原谅别人,自己才会快乐。看到别人笑,我也会笑,我今天很开心,幼儿园修得很漂亮,看到小孩子玩得很开心,很欣慰。要是身体健康的话,我以后还会再来的。
福建石狮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衍泽:老人家不是富商,做这个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感动。我们一心想把这个好事办好,在保证幼儿园质量的前提下,老人的200万港币能省就省。幼儿园后期工程还要硬化地面,会超出一点,我们会想办法给老人家补上。
善良
记者:您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对这个幼儿园你还有什么希望?
施建治老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我很小的时候就被送给舅妈家养了。没读过书,知道读书很重要,不然日子会很苦。我喜欢有山有树的地方,幼儿园建在这里很好。希望孩子们能乖乖学习长大,老师和家长能对教育严格一点,搞好教育。
因为从小过艰苦的生活,平时也花不了什么钱,生活习惯已经改不了了,把钱拿出来帮助需要的人,我觉得很好。
施建治老人外甥媳妇施珊珊:阿姨很节省,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生活自理,保姆也舍不得请。每个月花费不到一两百元,自己的东西都挑便宜的买。但出了门,她就很大方。有次坐三轮车,本来只需要5元车费,她见车夫踩得辛苦,坡都上不去,最后硬要给车夫20元港币,车夫很开心,她更开心。
在香港的时候,阿姨就资助过一位贫困学生,现在他已经是名医了。回到泉州,阿姨每个月资助15位孤寡老人和2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月给200元生活费。但她从来不向外人提起,要不是之前泉州媒体报道,好多人还不知道。她在小区里人缘很好,下至小孩,上至老人,都亲切喊她“阿姨”。老伴给她留有钱,子女也给她钱,但她大多捐了出去。她太善良了,我们都自叹没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