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指数 0
一站通留言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收藏此网站 发送消息
新华首页
企业介绍
产品列表
商业信息
企业新闻
招聘信息
企业名片
客户留言
search 搜索网站中其它产品:
成都幼儿园接送系统
幼儿课桌椅
成都幼教设施
您现在的位置:成都新华幼教产品中心 > 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
幼教产品、四川幼教产品、成都幼教产品
发布日期:2010-01-19

幼教产品、四川幼教产品、成都幼教产品

为进一步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愿望,锦江区突破原有框架,探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三种方式”——以“四盟”团队方式建立校长自主研修共同体、以建设“优质教育链”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以打造学校发展研究共同体方式等,提升区域学术研究水平,构建起高位发展平台,促进全区学校,特别是涉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实行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为了帮助学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主动性、积极性,锦江区大力开展了学校“文化及品牌”、“学习型组织建设”、“发展规划制定”、“课程及特色发展”等的改革探索。他们建立学校“发展研究共同体”,让名校和涉农学校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研究,相互借力共享智慧,相互借势共谋发展。同时,锦江区还为每个“发展研究共同体”聘请国内、省内知名学校管理专家进行指导,使全区学校,特别是涉农学校在持续的问题解决中不断增强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锦江区近年来加快了学校校点建设进度,目前已高标准完成6所配套学校和19所新改扩建学校的基本建设,并采取改扩建、迁建、调整学校招生服务范围等方式,对薄弱学校进行达标改造。据了解,2006年以来,该区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对6所薄弱学校进行了提升性改造,消除了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

  锦江区还对校园环境实行整体提升。2006年以来,对全区学校实施了食堂、厕所改造,塑胶操场铺设,添置体育设施、饮用水设施,校园文化建设,透绿工程等,提升了全区学校的硬件水平。目前,该区中小学校点布局合理,已基本实现了由过去的“小、弱、散”向“大、精、强”的格局转变。

  锦江区高水平均衡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介绍,2006年以来,该区就投入8431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已初步建成了“锦江区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市—区—校”三级全光纤网络互连,不管是城区学校还是涉农学校均建成了标准校园网,教师备课终端和多媒体课堂演播系统在全区大面积普及。与此同时,锦江区还建成了全市规模,资源品种最多的区级教育资源中心,有力促进了锦江教育信息化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高标准应用。

  锦江区在为区域居民提供均等优质的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还以大教育观为指导,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互补充、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良好格局。

  故事A

  优质教育链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      

  去年5月初,我市知名初中之一——七中育才学校正式宣布,携手锦江区内另外两所具有一定实力的初中学校——学道街中学和三圣中学,启动该区中学“优质教育链”建设工程。

  锦江区教育局副局长、七中育才学校校长张军介绍,七中育才学校“优质教育链”的核心是“链式教育”联盟模式,“优质教育链”上的各链点学校(七中育才学校及学道分校、三圣分校),将在管理方面实现“五个统一”:不仅统一三校校服、校徽等学校标识,统一学校校名,在追求共性中彰显学校个性的基础上,统一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而且还通过互派干部和教师来保证统一管理模式,在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相同评估的前提下统一质量管理。她还强调,七中育才学校以及学道分校、三圣分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将做到 “五个协同”,即课程设置协同、教学研究协同、教学进度协同、考试安排协同、教育要求协同,以保障三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如今,“优质教育链”发展模式已成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的生动实践,是我市推进优质名校集团发展探索的有效模式之一。

  故事背后

  锦江区将“优质教育链”建设作为积极探索教育均衡化的政府治理与公共教育服务体制的创新实践,按照“名校+弱校“、“名校+名企”“名校+新校”的方式建立的“优质教育链”,不仅实现了优质学校的延伸性发展和涉农学校的整体性提升,也完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满覆盖。

  据了解,锦江区“优质教育链”建设既强调链头学校在办学、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又充分尊重链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重视发挥链点学校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链点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比如,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田家炳中学,不仅受到了市民的逐渐认可,还正在高速起飞,已成为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校。

  今年,锦江区又在盐道街小学教育链、成师附小教育链逐渐成型后,进一步建设以四川师大附中、盐道街中学、天涯石小学等牵头的“优质教育链”,并启用了“新兴力量”——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带动菱窠路小学等继续发展。此外,锦江区启动了龙王庙小学与顺江路小学、东光实验小学与祝国寺小学的“同类借鉴”,共同探索建设精品学校。

  目前,该区共有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链11条,链点学校从市中心延续到三环路以外的辖区最边远的涉农学校。教育链学校特别是链点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

  故事B

  大力创新机制提升锦江教育品质

  近三年来,锦江区内从城区交流到薄弱及涉农学校任教的教师有247名,还先后从城区选调干部18名到薄弱及涉农学校任校长、副校长。据介绍,江区教育局前不久制订了《锦江区优质教育链管理办法(试行)》,拟通过实行独立法人管理,以行政力量推进,构建“优质教育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该办法通过建立专家论证机制(由相关专家、行政领导组成决策论证小组,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进行全方位调研,对链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链接后的工作模式进行研究论证等,确保“优质教育链”的成立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建立行政联系机制(建立局领导、相关科室对口联系制度,以行政力量加大教育链工作力度,指导、提升各“教育链”形成工作特色和运转模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教育链”建设发展规划,由“教育链”提交发展保障经费预算报局党组审议)、建立核心学校干部、教师超配机制(确保核心学校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逐年向链点学校输出骨干教师)、建立再生与退出机制(对达不到“教育链”办学标准的链点学校建立预警机制,实行黄牌预警和红牌淘汰)、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教育链”考核评价办法和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对“教育链”学校工作实行定期监测和考评)等,促进“教育链”学校的发展,并明确其职责和权利。

  故事背后

  在“优质教育链”的建设中,锦江区对薄弱学校和涉农学校实行“四倾斜”,即:公招定点倾斜、评优晋级定点倾斜、津补贴定点倾斜、挂职锻炼定点倾斜和干部教师定期交流等制度,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该区先后组建“博盟”、“超盟”、“发盟”、“中学联盟”四个校长团队,和四个“学校发展研究共同体”,既有“同质互动”又有“异质交流”,有效地整合了全区校级干部智力资源,促进全区校长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从而带动全区不同办学水平学校间组团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据介绍,锦江区还通过名师定点联系、名校定点帮扶、教研员蹲点指导、教师专题培训等方式,拉升薄弱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建立涉农学校干部挂职学校制度,将涉农学校干部选派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

  故事C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助推教育现代化

  去年年底,隶属于锦江区的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及其东升分园、城花分园、大观分园与成都市第二幼儿园联合成立了“三幼树基教育科研中心”,开始了“抱团发展”的步。这也是锦江区将“优质教育链”延伸到了幼儿园。

  锦江区已经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加强三幼等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建设,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努力构建起以“三幼”领衔的教办幼儿园“优质教育链”,全面提升区域内幼教保育水平,让更多的市民子女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三幼园长曾琴介绍,“三幼树基教育科研中心”的成立只是该区幼儿园“抱团发展”的步,下一步将继续融合各园的优势,进而往集团化方向发展。

  故事背后

  锦江区在教育发展上坚持科学统筹,使各类教育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体系日趋完善,实现了区域教育的高品质发展。该区形成以公办园为示范、民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拥有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成都市一级幼儿园6所,二级幼儿园14所,3~6岁幼儿园入园率达98.7%,全区组建三优树基学前教育集团和科研中心,基本实现优质园满覆盖。锦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和均衡水平位居全市前列,高中教育也快速发展。全区形成了、省级、市级示范校梯次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

  锦江区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社区统筹市民教育,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坚持学校教育资源100%向社区居民开放,主动配合社区,重点协助涉农社区做好“社区市民示范学校”的创建指导、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工作,为每一个新市民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提供服务。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


成都新华幼教产品中心   地址:成都皇经楼一街137号   邮政编码:610000
联系人:廖晓伟   电话:028-85913545   手机:13882257887   传真:028-85913545
技术支持:一比多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5000175号
<%---站点编号 ----%> <%---页面编号 ----%> <%---页面参数1 ----%> <%---页面参数2----%> <%---页面参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