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阳光照耀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的黄土地上。尼斯小学幼儿园鲜艳的园舍点缀在青山之间,如熟透了的苹果孕育着当地农牧民的希望。
开学以来,距离县城5公里的尼斯小学幼儿园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欢快的歌声。藏族小伙子赵理和他的同伴领着三五个孩子,站在操场边上,显得不知所措。
尼斯小学校长斯朗曲扎在得知他们想为孩子报名上幼儿园的意愿后,爽快地表示:“没问题,还装得下。”但这个秋季学期前,赵理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乡城县一项关于“依托中心校办幼儿园”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彻底改变了藏区农村幼儿的命运。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甘孜州学前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藏区普通农牧民子女几乎不可能有上幼儿园的机会。州教育局局长嘎绒拥忠说:“学前教育普遍缺失,学前两年入园率只有26%。在农村地区,政府无力投入,市场不愿投入,形成了学前教育的真空地带。”
甘孜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两年毛入园率将达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75%。嘎绒拥忠说:“我们跟内地的差距要想在短期内缩短,必须要像发展经济特区那样发展民族教育。”
为此,甘孜州在乡城县、炉霍县、丹巴县等地实施了学前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加大财政投入,依托集中办学的中心校办好农村幼儿园。
嘎绒拥忠说:“在藏区这样的环境下,单独建一所幼儿园,只有几十个孩子,浪费资源。建在集中办学的中心校,管理上独立,保教区单独划分,教师周转房和食堂等基础设施还可以共用,实现了资源利用的化。”
今年6月新建成的乡城县尼斯小学校舍耗资3400多万元,校园面积由7亩扩大到45亩。耗资320余万元的幼儿园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目前共有3岁至6岁幼儿103人。乡城县青德小学耗资3400万元,校园面积从7亩扩大到65亩,位于该校一角的幼儿园,教室、休息室、厕所等功能用房一应俱全。
乡城县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罗秀珍告诉记者,乡城县已逐渐形成“县办中学、片区办小学高段、乡办小学低段并同步推进幼儿教育”的“三级办学”格局。在集中办学的片区中心校,已经办起了非常漂亮的幼儿园;在非集中办学的乡中心校,小学高段迁走后,县里对闲置的教育资源加以改造,增添幼儿教学设施,在农村普及幼儿教育。
斯朗曲扎告诉记者:“乡城县目前已投入60余万元购置了两辆黄色校车,每天早上,家长代表轮流将孩子统一送到接送点等待校车。下午,校车将孩子们送到接送点,由家长代表接回。”
“乡城县农牧民居住分散,校车接送可以让家长腾出更多时间做农活和打工。”乡城县教育局局长洼西同麦说,“孩子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幼儿园,家长都非常放心。”
从2011年起,甘孜州在全州范围内实施了农牧区免费学前教育计划。州、县财政按每生每年600元标准,补助农牧区和城市低保、孤残入园幼儿,用于幼儿园运转经费和入园幼儿保育费等开支。
青德小学幼儿园园长罗秋菊掰着指头给算了一笔账:“初步核算,青德小学幼儿园每个幼儿一学期的保教成本大约1000元,由于政府补助和社会资助,最后由幼儿家庭负担的费用仅为160元。” 本报记者 李益众
(中国教育报)